您现在的位置是 : 首页  >  贸易动态  > 正文

古镇千祥的邮电记忆

日期:2023-07-27 17:36:50 来源:人民邮电报

电报曾是邮电部门红红火火的支柱业务;装一部程控电话得托熟人,等十天半个月……忆起这30年的通信变迁,在浙江东阳邮政部门工作的我感慨万千。


【资料图】

古镇千祥往北约1里地,有一个叫下东陈的千人村庄。这里的水土养育了我。成年后,我到了千祥邮电支局上班。走近支局,门楣上毛体“人民邮电”四个字布局严谨、浑然天成。邮电通信单位不仅是政府的重要部门,跟百姓日常生活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。20世纪七八十年代,谁家要是遇上紧急情况,想通知远方的亲人,总不忘跑趟当地邮电局,说上一句“‘敲’个电报吧!”

千祥邮电支局坐西朝东,每天迎着朝阳开门营业。20世纪80年代末的我,手持邮政日戳,在函件的封面上加销邮资凭证。我的右手方,是邮政营业员,经办挂号、包裹、汇票等业务。我的左手方,是电信营业员,受理电报、电话的接转等业务。我的背后便是总机房了,它是原来千祥、三联、民主三个乡所有来去固定电话的中转站。

堂叔每次进来“敲”电报,不管事情多么火烧眉毛,都会在拿起笔之前,气沉丹田,凝神敛息打腹稿。面对纸上空格,堂叔总会一笔一画地“咬嚼”——发电报,字太贵,能用一个字说清楚,绝不用两个字表达,讲究意达字省。“父(母、爷、奶)病危”“妻住院”“速归”等是当时电报纸上的常用短语,因此,电报在当时,多数时候也成“坏事、急事”的危险信号。

但堂叔不同,他做砂轮买卖,每次填写好发报单,递给营业员,等待审核、缴费、拿回执,始终保持微笑。因为他发的电报几乎都跟货款有关。营业员接过堂叔递进来的电报稿,边唱读边翻译,然后通过总机电路,将一连串的电报代码传到东阳邮电局(电)报房,译出、互对……

后来,邮电部门推出“鲜花礼仪电报”的惠民业务,颇受时尚人士青睐。20世纪90年代初,我的堂小哥结婚,远在北京的堂三哥不能赶回来,就发了份红彤彤的祝贺电报,还送来了一束鲜花。新颖别致的礼仪电报与温馨浪漫的鲜花完美结合,这在千祥农村还是首次,惊艳了古镇上的很多人。

堂小哥结婚后,整天跑东跑西做着皮具、药材等生意。堂二哥则每天拉着10多个拖拉机的皮带、箱包等,按对方业务要求捆扎结实,一件一件填单、过秤、计费、装袋、扎铅,然后从我所在的邮电支局装上县城来的绿色邮车,转向全国各地……

堂二哥他们邮完了商品包裹,都要给收件单位打个“摇把子”的长途电话。先排队,再填单排号,然后到话务员指定的电话亭里的话机旁,静等接听。电话接通,要拉直了嗓子拼命喊:“喂!喂……”你喊我叫,电话亭里声音此起彼伏,几十个平方米的支局营业室宛如集市一般嘈杂,热闹非凡。

一个跨省长途电话,从挂号到“对口”通上话,要耗时几十分钟,如果转接途中遇上线路繁忙,则需要更长时间。实在等不了,也只能再花点钱,拍个“货邮请查收”省去标点符号的电报过去,提早通知对方,以便下回结算时顺利便当些。

1994年10月,在东阳市邮电局和千祥镇政府的共同努力下,总投资145万元、以县为单位的千祥镇千门6位数的程控电话割接成功。至此,大家若遇上急事,就换上了“通个程控电话”的新说法,再也不用到邮局“摇把子”等着听电话或“敲”电报了。打程控电话快捷,也比电报“讲”得清楚,还省钱,但普通家庭一般是安装不起程控电话的,因为光初装费就要上万元。堂二哥属于先富起来的一部分人,立即去办理了装机手续,但受设备、人员等因素制约,还得托熟人,等候了半个多月,装机人员才来安装。在装上“宅电”正式通话的那一刻,家里像过节一样热闹。

步入信息化时代后,我们的通信工具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。如今,与年轻人谈起曾经的通信岁月,宛如传说一般,它们离我们的生活越来越远,渐渐成为“60后”“70后”尘封的记忆,但是那段岁月见证了我们通信事业的发展,值得我们永远铭记。

(作者系中国邮政浙江东阳分公司员工)

标签:

推荐